庫存狀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讓您 愛上二樓●愛上書
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邁向第一華人書店
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
香港二樓書店 > 今日好書推介
   
秘密花園
  • 定價93.00元
  • 8 折優惠:HK$74.4
  • 放入購物車
二樓書籍分類
 
論點.東洋史學:一本掌握!橫跨歐亞非大陸的歷史學關鍵課題

論點.東洋史學:一本掌握!橫跨歐亞非大陸的歷史學關鍵課題

沒有庫存
訂購需時10-14天
9789570535075
石川博樹,太田淳,太田信宏,小笠原弘幸,宮宅潔,四日市康博
鄭天恩
臺灣商務
2023年7月01日
253.00  元
HK$ 215.05  






ISBN:9789570535075
  • 叢書系列:歷史.世界史
  • 規格:平裝 / 400頁 / 19 x 26 x 2.46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  歷史.世界史


  • 人文社科 > 歷史 > 歷史概論











    158篇跨越歐亞非洲大陸、穿梭六千年歷史的關鍵課題

    148位日本歷史學界第一線學者親自操刀

    背景知識 → 探究論點 → 延伸思考 3大閱讀步驟

    名詞解說 + 關連指引 + 參考文獻 3項專業參照

    不論你是人文史地的愛好者,或是專門領域的研究家,

    本書將獻上最新、最完備的歷史知識與研究成果,讓你從無到有打造扎實的東洋史基礎,

    建構獨立思考的自學力,

    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歷史學入門指南與工具書!



      文明與國家的形成

     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王權�伊斯蘭以前的阿拉伯�祆教�金字塔時代�無文字社會的歷史�印度河文明�扶南、林邑、占婆�夏朝�中華與夷狄�秦始皇�環境變動與中國古代史�粟特人的活動�遊牧帝國的形成與分裂……



      交流的歐亞非大陸

      蘇丹�庇護民(齊米)�安達魯斯�馬木路克王朝�印度封建制論�伊斯蘭傳入印度�吳哥�宋元的都城與文化�高麗自尊的表象�西藏與佛教�蒙古衝擊�科學的東西交流……



      早期全球化時代

      鄂圖曼帝國的興起�近世伊斯蘭國家�什葉派政權薩法維王朝�印度洋海域的發展�西非的伊斯蘭�阿克巴體制論�歐洲涉足印度�海域史中的日本�馬來世界的擴大�明代的皇帝�中央歐亞的伊斯蘭……



      近代世界的形成

      伊斯蘭世界與軍事上的近代�鄂圖曼帝國的非穆斯林�穆罕默德•阿里的埃及統治�奴隸貿易廢止與印度洋貿易�大英帝國治下的南非�東方主義�暹羅的獨立�蒙古的近代�東南亞的華僑與華人……



      現代史的展開

      伊斯蘭與性別�伊斯蘭與民主主義�巴勒斯坦問題�「阿拉伯之春」以降的中東�庫德人�種族隔離�現代非洲的紛爭�印巴分離獨立�近代印度綜藝的發展�東南亞的政治與軍隊�中日戰爭的展開�中國經濟的躍進……



      本書蒐羅了有關東洋史這個領域,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其產生的「論點」,在探討歐亞非大陸上、時間跨度長達六千年的歷史時,眾人為了追求「真實�正解」的過程中,究竟提出過哪些不同的見解,以及產生的討論。唯有接觸各式各樣的「論點」,經過「獨立思考」的訓練,才能真正理解歷史學的醍醐味。



      每篇論點皆由三部分所組成「背景」、「論點」、「探究的重點」。並且包含對於專有名詞的補充、相關參考資料,以及延伸思考,讓讀者更全面理解歷史的梗概和複雜性,並且有能力利用手邊資訊,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歷史「論點」。



    好評推薦



      聯合推薦

      傅 揚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

      謝金魚 歷史作家

      金老尸 「故事Story Studio」專欄作家

      Cheap?? 百萬YouTuber

      黃春木? 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

      蔡蔚群 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

      陳詩雯 松山高中歷史科教師

      張肇祥?? ?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

      陳雪芳 中崙高中歷史科教師

    ?


     





    前言

    序說



    I 文明與國家的形成

    1.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王權──王是怎樣的存在?

    2.伊斯蘭以前的阿拉伯──該如何掌握其歷史意義?

    3.祆教──教祖提供了什麼訊息?

    4.金字塔時代──金字塔是什麼?

    5.阿瑪納革命──世界最古老的一神教是什麼?

    6.無文字社會的歷史──有可能研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史嗎?

    7.印度河文明──其發展與滅亡的關鍵因素為何?

    8.扶南、林邑、占婆──東南亞古代國家是如何形成?

    9.東南亞的印度化──什麼是印度化?

    10.夏朝──究竟真的存在嗎?

    11.周朝的封建制與滅亡──新發現的材料能改變歷史的面貌嗎?

    12.中華與夷狄──如何理解中國世界的形成?

    13.秦始皇──我們能貼近第一位皇帝的真實面貌嗎?

    14.漢的郡國制──往中央集權的「遠路」?

    15.漢的冊封體制──為什麼會賜予「漢委奴國王」金印?

    16.環境變動與中國古代史──為何「帝國」會擴大與瓦解?

    17.均田制──其真實樣貌究竟為何?

    18.魏晉隋唐的兵制──誰成為了士兵?

    19.拓跋國家──胡漢融合產生出什麼?

    20.粟特人的活動──對中國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?

    21.5∼6世紀的朝鮮半島情勢與倭──倭有統治過朝鮮半島嗎?

    22.唐的冊封體制──是如何展開?

    23.唐宋變革──中國史的轉捩點是在什麼時候?

    24.遊牧世界與定居世界──什麼是中央歐亞的共生關係?

    25.遊牧帝國的形成與分裂──其結構與社會是什麼樣子?

    26.中央歐亞的語言與文字──變與不變的原因是什麼?

    27.佛教的東傳與落地生根──誰引領了佛教的興盛?

    28.所謂「伊斯蘭世界」這個詞彙──究竟應不應該使用?

    29.政教一元論──伊斯蘭是政教合一的宗教嗎?

    30.穆罕默德──如何把握伊斯蘭的起源?

    31.哈里發──神的哈里發,還是先知的哈里發?

    32.阿拔斯革命──其內在實情為何?

    33.烏理瑪──他們是怎樣獲得知識和權威?



    II 交流的歐亞非大陸

    1.世界史認識──什麼是「普遍史」?

    2.蘇丹──為什麼會成為統治者的稱號?

    3.庇護民(齊米)──伊斯蘭世界的非穆斯林,過著怎樣的日子?

    4.安達魯斯──如何把握伊斯蘭時期的伊比利半島?

    5.塞爾柱王朝──突厥系遊牧王朝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?

    6.馬木路克王朝──奴隸如何統治帝國?

    7.突厥系各部族──什麼是突厥?

    8.印度封建制論──印度歷史上有封建制嗎?

    9.印度王權與國家──如何看待前近代印度的王權?

    10.伊斯蘭傳入印度──伊斯蘭化的實際情況是怎麼一回事?

    11.室利佛逝──是持續700年的大國嗎?

    12.吳哥──如何思考帝國的連續性與經濟基礎?

    13.宋元的都城與文化──為何要遷都?

    14.宋元的王族與貴族──隨著國家體制不同,其性質有何差異?

    15.宋元的地方菁英與新興豪民──他們是怎樣的人?

    16.宋元的大運河與海運──有著什麼樣的角色與變遷?

    17.宋元的社會制度──其背景是什麼?

    18.宋元的多民族社會──戶籍、民族區分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?

    19.宋元明轉折期──對「傳統社會」的討論

    20.漢語文化──漢字文化究竟擴散到了什麼程度?

    21.宋代的儒教──新的思想與社會有何關連?

    22.道教與民間信仰──宋代以後的道教與民間信仰,產生了怎樣的變化?

    23.中古基督教圈──歐亞非世界是孤立的存在嗎?

    24.高麗自尊的象徵──朝鮮王朝如何定位自己的國家?

    25.西藏與佛教──在歷史上的重要性為何?

    26.宋元中國的飲食文化──如何貼近其實際情況?

    27.圍繞著航海的信仰──海域交流的發展與信仰有什麼關連?

    28.宋元的離散──中國海商是怎樣的存在?

    29.蒙古衝擊──什麼是「蒙古衝擊」?

    30.蒙古與伊斯蘭──對伊斯蘭史帶來怎樣的影響?

    31.蒙古的霸權與危機──什麼是「14世紀的危機」?

    32.歐亞的白銀與貨幣流通──為各地帶來了什麼?

    33.科學的東西交流──天文學、醫學是如何相互交流?

    34.陶瓷器的生產與流通──對歐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?

    35.紡織品與圖像的東西傳播──設計概念是怎麼傳播出去?



    III 早期全球化時代

    1.鄂圖曼帝國的興起──是遊牧民,還是信仰戰士?

    2.近世伊斯蘭國家──該如何進行時代區分?

    3.什葉派政權薩法維王朝──帶來了什麼影響?

    4.鄂圖曼帝國與地中海世界──如何看待「海洋帝國」這一面?

    5.印度洋海域的發展──從海洋望出去的世界是?

    6.西非的伊斯蘭──如何擴散生根?

    7.阿克巴體制論──蒙兀兒帝國的國家制度有什麼樣的意義?

    8.印度在地社會論──印度農村社會是怎樣發生變化?

    9.歐洲涉足印度──算是「歐洲的擴張」嗎?

    10.印度的殖民地化──是印度史的斷裂,還是連續?

    11.海域史中的日本──海域交流帶來了什麼?

    12.海賊與倭寇──倭寇是海賊嗎,海賊又是什麼?

    13.亞洲中的琉球──其定位究竟為何?

    14.商業的時代──該如何理解近世東南亞?

    15.馬來世界的擴大──為什麼自稱「馬來人」的人不斷增加?

    16.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角色──他們在亞洲從事著怎樣的活動?

    17.「華人世紀」再考──只有華人才是主角嗎?

    18.東南亞大陸地帶的領域國家與贊米亞──「大整合」帶來了什麼?

    19.明代的皇帝──該如何討論皇帝的權力?

    20.明清時代的農業──是發展,還是停滯?

    21.明清時代傳播的天主教──與當地社會接觸的實際情況及其意義

    22.明清時代的穆斯林──如何作為少數派存續下來?

    23.明清交替與朝鮮──明的滅亡帶來了什麼?

    24.清的國家體制──帝國是如何整合起?

    25.清的對外關係──為什麼要尋求新的視角?

    26.清與西藏──兩者之間是怎樣的關係?

    27.後蒙古的民族──蒙古帝國後繼政權的分立,帶來了什麼?

    28.中央歐亞與周邊文化圈──如何建構起與鄰近諸國的關係?

    29.中央歐亞的伊斯蘭──在地域上的特質為何?



    IV 近代世界的形成

    1.伊斯蘭世界與軍事上的近代──如何看待軍事改革?

    2.鄂圖曼帝國的非穆斯林──可以用米利特制度來說明嗎?

    3.鄂圖曼帝國的近代改革──近代化=西歐化=世俗化?

    4.鄂圖曼帝國的解體──失去了什麼,又遺忘了什麼?

    5.穆罕默德•阿里的埃及統治──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意義?

    6.奴隸貿易廢止與印度洋貿易──廢止奴隸貿易帶來了什麼?

    7.大英帝國治下的南非──該如何理解其歷史?

    8.非洲殖民地統治與勞動遷徙──勞動力是如何被集結起來?

    9.非洲殖民地統治與醫療──什麼是「熱帶醫學」?

    10.媒體與非洲殖民地統治──近代媒體扮演了怎樣的角色?

    11.身為非洲人的民族意識──是如何形成?

    12.法國的非洲統治──殖民地統治帶來了什麼?

    13.印度大叛亂──是誰為了什麼原因發起?

    14.東方主義──如何掌握關於印度的近代知識,又如何繼承?

    15.殖民地統治下的印度經濟──殖民地統治帶來的是衰退嗎?

    16.東南亞殖民地經濟的展開──和世界的關連產生了怎樣的變化?

    17.19世紀的勞動、商業移民──移民在東南亞各地扮演了怎樣的角色?

    18.亞洲域內貿易──為何貿易會在亞洲各地發展起來?

    19.殖民地時期東南亞的社會變遷──殖民地統治改變了什麼?

    20.暹羅的獨立──該如何重新思考民族史?

    21.鴉片戰爭──該如何重新思考其意義?

    22.太平天國──如何跨越「革命史觀」?

    23.朝鮮的開化派──他們是如何回應近代世界?

    24.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──其關鍵因素為何?

    25.辛亥革命──清朝為何會失去政權?

    26.新文化運動──其主張為何,又是如何主張?

    27.中國的外國資本──中國資本受到壓抑了嗎?

    28.近代中國的法律制度──新的法律制度帶來了什麼?

    29.殖民地朝鮮的政治與社會──什麼是殖民地?

    30.日本殖民地下的經濟發展──日本殖民地經濟有什麼特徵?

    31.中亞的近代──俄羅斯帝國與蘇聯帶來了什麼?

    32.蒙古的近代──內外蒙古為何分離?

    33.印度國民大會黨──成員是誰,目標又是什麼?

    34.甘地──他的政治構想有什麼特徵?

    35.東南亞的民族主義──民族的覺醒是什麼?

    36.東南亞的華僑與華人──如何思考認同?

    37.日本占領東南亞的占領──該如何看待日本占領帶來的衝擊?



    V 現代史的展開

    1.伊斯蘭與性別──如何看待穆斯林女性的地位與主體性?

    2.伊斯蘭與民主主義──是誰為了什麼目的在討論?

    3.巴勒斯坦問題──如何來記述納克巴?

    4.「阿拉伯之春」以降的中東──宗派對立為何擴大?

    5.庫德人──為何會產生民族問題?

    6.種族隔離──為何會採取極端的種族隔離體制?

    7.去殖民化下的非洲──英國為何撤退?

    8.現代非洲的衝突──國際社會能有效干預嗎?

    9.印巴分離獨立──分離獨立在南亞史中的意義為何?

    10.印度的民族主義與地域主義──地域主義崛起的契機為何?

    11.印度的經濟發展──實際狀態是怎樣一回事?

    12.印度社會與性別──女性的生命如何受到不可視化?

    13.近代印度綜藝的發展──音樂是怎樣被研究?

    14.種姓政治──為什麼種姓如此重要?

    15.東南亞的民族國家──關注的重點?該如何討論?

    16.東南亞的政治與軍隊──是安定關鍵,還是抵抗勢力?

    17.開發獨裁──經濟發展與民主化可以兼顧嗎?

    18.東南亞國協與地域合作──地域合作的架構是以什麼為目標?

    19.東南亞的民主化──其性質與背景為何?

    20.中日戰爭的展開──戰爭為什麼會走向長期化?

    21.國共內戰──為何中國共產黨會獲得勝利?

    22.中國社會主義的建立──是如何建構起來,又留下了什麼?

    23.文化大革命──為什麼會發生文革?

    24.中國經濟的躍進──其原動力為何?



    日文參考文獻

    外文參考文獻

    執筆者簡介



    ?









    吉澤誠一郎




      1.東洋史學是什麼?



      東洋史學是什麼?其實,東洋史學並不能說是一門自我完滿的學術領域。要和經濟學或社會學等同並列的,應該是歷史學才對。一門學問要能成立,獨自的方法論必定不可或缺,而歷史學就擁有這種方法論。相對於此,東洋史學因為並沒有所謂「獨自的研究方法」,所以把東洋史學當成歷史學其中一部分的研究領域,這種便宜行事的指涉用語,說起來是可行的。



      說到底,東洋史學其實是日本人發明的學術領域。明治時代的學者,將歷史學區分為國史、東洋史、西洋史3個區塊;國史指的是日本歷史,西洋史指的是歐洲(有時包含美國)歷史,東洋史則大致上包含了廣義的亞洲歷史。為什麼會產生出這樣的區分呢?



      生活在明治時代,以歐化為職志的人們,經常使用一本由帕雷(Peter Parley,本名為古德里奇﹝Samuel Goodrich﹞)所著的《萬國史》(Universal History),當作英語教科書。帕雷是一位美國人的筆名,這本書自亞當和夏娃寫起,從當時美國人理解世界的角度,來談論世界史(主要是兒童取向)。這本書確實包含了對於日本在內等亞洲地區的概觀,但根本還是在介紹歐美的歷史。帕雷的《萬國史》雖是美國的通俗著作,但歐洲學者更加正式的專門研究,也還是以古希臘羅馬到19世紀的歐洲歷史為主要探討對象。



      明治時代的學者在這樣的狀況下,從自我形成的問題意識出發,開始探究歐洲(有時包含美國)的歷史,這就是西洋史學。只要一覽堪稱本書姊妹作的《論點•西洋史學》所處理的範圍,就可以看出我們現在仍然保有濃烈明治色彩的架構。



      可是,作為日本的學者,是不能站在「只有歐美的歷史才算歷史」這種立場。因此,把日本的歷史當成研究對象加以確立,遂成為必要且理所當然之事,這就是國史學。今日在很多情況下,都會把國史學更名為「日本史學」,但我並不清楚這樣做的理由何在。無論如何,依循「日本這個國家是自古一以貫之的存在」這種日本人的常識,來進行本國史的研究,並對日本人發出信息,這種基本態度大抵自明治以來一直堅持下來。



      相對於前兩者,不知該說幸還是不幸,東洋史學的定義直至今日,仍然可說相當曖昧。東洋史學也是起源於明治時代。在大學中正式設立「東洋史學」這項專門領域,大約是從明治末年開始(京都帝國大學在1907 年、東京帝國大學是在1910年設置)。可是這個時候,東洋史學這門學問,還稱不上有建立起清楚明瞭的內在涵義。之所以如此,雖然和地理範圍上的「東洋」定義困難也有關係,但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可以依循的學問架構之故。



      讓我們來看看桑原?藏在大學開設正式講座前,為中等教育撰寫的教科書《中等東洋史》吧!桑原和之後的內藤湖南,並稱為京都帝國大學東洋史學的創始者。在這本《中等東洋史》中,有學者那珂通世撰寫的一篇序文(1898年),這篇序文是這樣寫的:



      單單敘述歐洲盛衰,卻冠以世界史或萬國史之名,這當中的不合理,實在毋須多言。世界的開化說到底並非歐洲人的專利。東洋各國,特別是皇國、支那、印度等國,在人類社會的發達上,其風化所及的範圍之廣,亦無可置疑。且皇國位於東洋之東端,不論既往、現在或將來,皆與東洋諸國關係最密,因此身為國民者,不可不具備對東洋古來盛衰沿革之明晰智識;這正是在尋常中學的歷史科中,於國史、西洋史之間,加開東洋史這一科目的緣由。近年東洋史著作,風行於世者頗多,但都只是詳述支那的盛衰,對塞外事變卻有所忽略,特別是在東西兩洋的連鎖,以及中亞的興亡等方面,幾乎是完全省略,因而在考慮亞洲古今大勢之際,不免有不夠充分之處。為此,我常常感到遺憾。



      正因為《中等東洋史》實現了跨越這些缺點的論述,所以才受到那珂推崇。這篇序文指出對日本國民而言,不只是歐洲史,理解「東洋古來盛衰沿革」,也是不可或缺之事。還有另一個值得注目的主張,那就是要理解「亞洲古今大勢」,光靠中國史並不夠充分,還需要有關「塞外」和「中亞」的敘述。



      事實上,戰前東洋史學非常重視的研究對象,包括了歐亞大陸東方地帶的歷史地理、各民族的興亡史、還有東西交流史。在這當中,可以看出想企圖藉此跨越以中國歷代王朝興替為歷史主軸的史觀。另一方面,我們也可以說,它其實暗含了「日本歷史在更廣大的脈絡中該如何定位」的問題意識。



      我常常遇到學生指摘,說「把世界史分成東洋史與西洋史,實在很奇怪」。我也覺得這種主張有一定的道理。但是,就像從以上說明可以得知的,明治時代的人們說到底是出於「光有國史和西洋史並不充分」的動機,才構想出東洋史。他們最終的期待,大概是把國史、東洋史和西洋史調和,描繪出完整的歷史樣貌吧!所以我們未必能說,「所謂的世界史是從一開始就存在,只是分成東洋史與西洋史而已」。



      相反地,把「如何超越並克服國史與西洋史的架構,構想出一套世界史」,看成是明治以來東洋史學被賦予的未完課題,或許更為恰當。確實,桑原的《中等東洋史》主要處理的範圍,只局限於歐亞大陸的東半部,如果目標是要充分描述世界史,那理所當然必須更進一步,探究西亞與非洲的歷史。



      可是,要踏上這條道路還很遠。東洋史家宮崎市定回想起大正末年的學生時代時,描述了要理解東洋史(特別是古代史),卻陷入沒有適合閱讀的書籍這般困境:

     

      說到底,東洋並沒有像西洋所說的「歷史」這種事物存在嗎?不,應該沒有這回事才對。如果沒有這回事,那就是沒有人書寫而已。既然如此,那該由誰來書寫呢?等待某人著手書寫,也是一種方法,但既然已經立志專攻東洋史,那自己就必須分擔這個責任。……於是我認為,最優先該做的事,就是把東洋史這門科目,至少提升到西洋史的高度。



      宮崎就這樣一邊認真學習西洋史,一邊構想著將東西比較放入視野的世界史樣貌。



      接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出現了從相當迥異的立場,來討論「東洋」歷史性格的觀點。1949年,法制史學者仁井田陞做了以下的陳述:



      將迄今為止雖說勉強有交流、但更毋寧說是「一盤散沙」的東洋,放在世界史的環境內、讓其凝聚成一種立場,是西洋近代資本主義針對東洋的攻勢。東洋在近代西洋面前,基本上是處於平等的態勢。在這層意義上,東洋整體具備了共通的立場。另外,站在這種立場上的東洋不管願不願意,都必須和近代西洋展開對決,因此在達成近代化、跨越這種近代這一課題的意義上,它們又有了新的共通立場。



      仁井田論述的整體主旨是要指出前近代的亞洲,具備著專制統治的特徵,並強調其落後性。這種說法至少對我而言,有很多地方是難以接受的。話雖如此,這段引用的文章所謂近代東洋是站在「共通的立場」上,這種極其樂觀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。仁井田雖然大致上是假定用「亞洲」來做這樣的陳述,但按照同樣的邏輯,我們也完全可以把非洲囊括進「東洋」當中。



      可是在此同時,20世紀下半葉的歷史,並沒有照著仁井田的期待展開。我們都體驗過這群未必能夠達成「跨越近代這個課題」、甚至也沒有「共通立場」的亞洲人們是如何激烈地對立。既然如此,我們對於21 世紀又該抱持怎樣的展望呢?



      非洲研究者?陽一在最近的著作中,提出了將非洲和亞洲合在一起的「亞非」這一概念。?基於人口動態的分析,指出在21世紀的世界中,非洲與亞洲所占位置的重要性;他暗示說:「要如何組織對話來討論關於非洲人與亞洲人該走的未來,將會決定今後的世界形貌。」他又說,「將亞非團結起來的根據,是出於不再讓殖民地統治重演的認識」,也就是針對「該如何以相互理解和民主主義為基礎,建構起一種連繫」來進行討論。雖然事實上我們可以看成在仁井田提出的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下,再度提起的一種論點,但他把仁井田沒有放入視野的非洲,其重要性納入考量,這點仍然值得注目。



      事實上,亞洲與非洲現在也有多樣的連結。人類學者小川沙也加就調查了香港活動的坦尚尼亞人,她所關注的是重慶大廈。我曾經居住過的重慶大廈,過去是香港便宜旅宿的代名詞,現在則是來自非洲的商人之重要據點(從以前開始也有很多南亞系的人)。就像小川闡明的,中國製的衣物、日本的中古車等商品,在非洲有很大的需求,因此參與這種貿易,就成為獲取財富的機會。另一方面,中國政府推進的「一帶一路」政策,也是整頓、掌握歐亞與非洲流通網的宏偉計畫。



      確實,商人的活動與各國政府的戰略都是流動的事物,要產生出穩固的地域共同體,可能性其實很低。但是,本書以21世紀的方式,重新解釋東洋史學的意義,的確可以說是在廣闊的視野裡展望亞洲與非洲的歷史,並建立起一種現實的基礎。

    ?




    其 他 著 作